
身体出现这4个迹象是在给你警告:你的心理可能出问题了
发布时间:2024-06-12 01:48:10 | 次浏览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我动不动就喜欢抠头皮上凸起的小颗粒,抠完感觉还挺爽的。
我同事则经常无意识地撕咬自己的指甲。有一次,我转头看到他正在“沉浸式”咬指甲,甚至没发现手指已经渗血了。我吓坏了,赶紧喊停,才发现他十根手指头的指甲,都是凹凸不平的,画面有点触目惊心。
“特别喜欢拔唇毛、汗毛,对于那种疼痛感,有种上瘾的感觉!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啊?”
究竟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这些表现很可能与一种心理疾病相关——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复行为(BFRB)。
今天这篇文章,壹心理想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BFRB”,希望能对你以及身边的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有一天晚上,我从九点开始拔自己的头发,就一直不停地拔头发,拔到了凌晨2点。”
让我惊讶的是,红红经常这样做。不像我们日常扯几根头发,她的这种行为,已经属于心理学中的“拔毛发障碍”。
“拔毛发障碍”和“咬甲癖”“抠皮障碍”一样,都属于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复行为(简称BFRB)。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五版》(简称DSM-5)中,BFRB被归为强迫及相关障碍的类别,属于强迫症的一种。但要被诊断为BFRB,必须满足以下4条标准:
也就是说,如果你平常有拔头发的行为,但没有达到一天拔5次以上、一拔就停不下来的严重程度,可以不用过度担心。
这种感受相当矛盾。一方面,人们在拔头发、啃指甲的时候,会体验到满足感和奖励感;但另一方面,这样做完以后又会觉得内疚和自责。
患者Naonail今年40岁,拔头发已经27年了。就这个问题,她回答:“如果我可以停下来不拔头发,我今天就不会持续拔头发了。在我13岁拔出第一根头发时,就会停止了。”
为了让你更直观地了解到BFRB对人产生的真实影响,我想请你看一下,“拔毛发障碍学习中心”的受访者Naonail的照片。
拿“拔毛发障碍”来说,经过反复不停地拔,患者的头发、眉毛、睫毛都有可能会被拔掉,头发变得稀疏,甚至形成一块块秃斑,头皮等部位也会有所损伤。
而对于“咬甲癖”患者来说,可能会造成甲板变短、变形,甚至手指受伤的情况。
Naonail把拔头发的秘密对老公隐藏了13年,直到几年前才告诉他。她觉得,“如果让他知道我拔头发,他一定会离开我。”
2016年,有研究者观察了94名有拔毛发障碍和抠皮障碍的青少年,结果发现:抠皮障碍确实降低了人的自尊。
一个小朋友在接受采访时,苦恼地说道:“同学看到我在拔头发,上课时她就告诉了所有小孩,然后每个人都在课后不停嘲笑我。”
由于目前了解BFRB的人比较少,所以患有BFRB的人,通常很难得到他人甚至是父母的理解。
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明明可以不拔头发、不啃指甲,但就是不听劝,所以对孩子又打又骂。
但就像一位朋友描述的:“一旦开始拔头发,就像开一辆速度很快的汽车,很难停下来。”
BFRB还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社交。比如女孩头上有秃斑,所以要戴着假发,不方便去游泳,也不方便和人打闹,只好逃避社交。
一旦开始拔头发、咬指甲,就很难停下来。比如红红整个通宵都在拔头发,无法做其他事情。
因此,在还没发展到严重的BFRB时,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类似的倾向,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寻找办法进行控制和改善。
BFRB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研究给出了5个可能存在的因素,供大家参考:
多项文献表明,BFRB患者身上表现出了更高的“神经质(neuroticism)”人格特征。
神经质水平高的人,具有更多焦虑、压力、冲动、自我意识、敌对和脆弱等特质。
不过有多篇文献推测,神经质和BFRB之间有可能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即当你情绪不稳定时,更容易做出抠指甲、拔头发的行为;而当你这么做了以后,负面情绪又会增加。
教养方式可以从“关怀”和“过度保护”两个维度,分成四种类型:最佳养育、忽视养育、深情约束和无情控制。
有学者对184名有“拔毛发障碍”和“抠皮障碍”的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发现:BFRB患者接受的最常见的教养模式,是父母的无情感控制(低关怀+高保护)。
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通过病例信息和电线%的患者确实经历过不良的教养方式,尤其是受到父母的严格要求,做错事或成绩不好时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或打骂。
例如,在抠皮肤之前不喜欢皮肤和皮肤杂质,在咬指甲之前不喜欢指甲和脆指甲等。
多项文献表明,BFRB出现的一大原因就是:压力和负面情绪。如无聊、焦虑和紧张。
比如对于学生来说,随着考试临近和学习难度增大,发生BFRB的频率也会增加。而上班族在遇到工作压力时,也更常通过咬指甲、扯头发等行为来缓解焦虑。像红红提到的,她每次想拔头发的时候,都是因为遇到了困难或者挑战。
一项研究对265名BFRB患者进行了临床和神经认知评估,结果发现:77人(29.1%)有一级家庭成员患有BFRB,59人(22.2%)有一级家庭成员滥用药物的情况。
此外,就临床严重程度而言,有一级亲属滥用药物的患者,每天花在拔头发或者抠皮肤的时间更多。
有实验对12名拔头发、啃指甲、抠睫毛等行为的患者进行了“习惯逆转治疗”。结果显示:第一天,12名患者都消除了这些习惯,并且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其中11人在遵循了后期指导后,再没有发病。
一种方法是每天记日志。记在本子上,或者手机便签里,可以定个闹钟提醒自己,记录每次拔头发或啃指甲的详细情况。
最好在这些行为发生后,就尽快进行记录。以拔头发为例,记录的细节可以包括:
这样记录的一大好处,是帮助你辨别是紧张还是无聊的情绪状态下拔头发的,这样有助于“对症下药”。
例如,如果每次都是在焦虑工作的状态下拔头发,或许你需要考虑换个压力小一点的环境。
如果是在没事做的情况下咬指甲,你可以培养一些别的兴趣爱好,比如打球、逛街、做手工等,让自己忙碌起来,慢慢克服这种行为。
另一种办法是保存头发、指甲等。将它们保存在密封袋里,这样做也可以对照日志,看自己是否记录得足够准确。
或许对有的人来说,留下这些头发、指甲是很尴尬、痛苦的。但没关系,你可以到后期症状好转后再这么做。
当一个人经常在特定情境下(如看电视时)有BFRB,那这种特定情境往往会成为一种触发因素。
形成竞争性反应,不仅能取代当下的不合理行为,还能让人树立一种信心——想要拔头发或者啃指甲的冲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退,却不需要真的去做这种行为。
社会支持指的是,周围人对自己的正向支持。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放松、缓解紧张情绪;另一方面,积极评价和鼓励也可以增强我们改变的动力。
研究证明,负面情绪会加重BFRB。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3个由学者格罗斯提出的情绪调节技巧:
而另一位朋友说,上一家公司紧张、高压的工作氛围让她症状变得严重。但换了一份工作后,症状就减轻了很多。
我们平时可以多注意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多进入那些让你觉得开心、有成就感、内心平静的环境,远离让你感到无助、压力倍增的环境。
一旦你觉得无聊了,就赶紧给自己找个事情做,比如整理衣柜、擦桌子,做饭、拖地.....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回过头看,你之前担心的很多糟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比如,明明有一些存款,还是忍很久都不敢辞职,结果发现自己的开支并没有想象中的多。
学者埃利斯认为,很多沮丧抑郁、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发生,是因为我们像透过“哈哈镜”一样,对世界形成了有点扭曲的认知。
也不要担心因为有这种行为,别人就会讨厌、嫌弃自己。你没有错,也不是怪胎,你可能只是生病了。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无法控制的行为。只是当这种行为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时候,就要勇敢去寻求改变。
如果你身边也有人有BFRB的倾向,请试着理解和帮助TA们,给TA们科普正确的知识、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健健康康的。最重要的是,在不舒服的时候,别忘了停下来,好好照顾自己。
[13]王厚懿, & 李亚平. 抽动障碍习惯逆转训练应用研究进展. 教育生物学杂志, 11(1), 75.
[14]赵文璐.(2022).儿童咬指甲行为常见原因及心理矫治方法.儿童与健康(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