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城日历二月二“龙抬头”“津融智汇·军民共创”专场路演活动举行滨海科技馆调整开闭馆时间
发布时间:2025-03-03 10:10:38 | 次浏览
,亦称春龙节,春耕节,也是土地神诞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龙抬头”这三个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二月二”这一天除了吃焖子、剪头发,天津人还有哪些讲究?快来看看吧!
其实“龙抬头”的来源是天上星象的变化。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太阳、月亮以及五大行星在天上的运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天空划分成像星座一样的二十八个天区,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分成四组,每组七个星宿,称为东、南、西、北四宫,也称“四象”,分别是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其中的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星宿。角宿是龙的犄角,亢宿是龙的脖子,氐宿、房宿是龙的身躯和爪子,心宿是龙的心脏,尾宿是龙的尾巴。
天上的这条巨龙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时间,在夜空中出现的方位不一样。“龙抬头”形象地描述了龙头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景象。
早春之际,天黑后不久,苍龙七宿开始在东方地平线上慢慢依次升起,最先露出地面的是代表龙角的角宿。这时,苍龙的身子还在地平线以下,只是刚刚露出了犄角,所以形象地称为“龙抬头”。
“二月二 龙抬头”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苍龙升起的时间越来越早,天黑后露出地面的部分越来越多。到了夏季,入夜后这条巨龙就会完整地呈现在南方天空中。进入秋天,苍龙七宿陆续在西方下落。冬天,苍龙则隐藏在地平线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岁差的原因,春分点沿着黄道不断缓慢地向西移动,每年约移动50角秒。成百上千年积累下来,造成“龙抬头”的时间会逐渐推迟,今年,“龙抬头”的景象大约要在日落后约三个小时后才会出现。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二,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开始。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我国古人将“龙抬头”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与“龙抬头”相关的民俗活动很多,都是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每年这一天,部分地区都会举行舞龙活动,祭祀龙神,祈求平安和丰收。春龙节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敬畏,也体现了农耕社会对风调雨顺的期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月二 龙抬头”是出正月后又一个吉庆的民间节日。这一天,天津卫有许多习俗都与“龙”相关。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天津卫老人在《话说天津卫》节目中回忆,“二月二”这一天,天津卫甚是热闹!
天津著名文史、民俗专家张显明先生介绍,在天津北塘一带,“二月二”兴挑水。“二月二”清晨,人们要刷水缸,只留出一壶水的量,拿这壶一路洒着上河边走,到河边把水洒完,这叫“送懒龙”。然后再拿水筲去河里挑水去,再把两个水筲让它一路洒,形成一条水线,这叫“接勤龙”。然后,在灶王爷前边上供、烧香,给龙过个生日,所以“二月二”又叫“春龙节”。送懒龙、接勤龙,寓意人们要想庄稼丰收得勤劳致富。
1924年出生在北运河畔堤头古村、曾是堤头庆云高跷老会会员的邢国起老先生回忆说,在天津,“二月二”这个日子有花会,主要就是龙中会、跑旱船、小车会等等,也很热闹。“二月二,在南方有春社的活动,在我们天津这儿也有春社的‘影子’。民间有土地庙、土地祠,供奉的‘社神’俗称‘土地爷爷’、‘土地奶奶’。二月二,要祭社神。”这是1928年出生在北大关的许涵宇老先生回忆的往事。
据1933年出生、家里曾“养船”的李文斌先生回忆,“二月二”这一天,内河航运和海上漕运及打渔的渔船都要下水。在船头上会系上红布条,船尾和桅杆上都插着小红旗。在天津的塘沽,尤其是在东、西大沽,于家堡、北塘,“二月二”船下水时,要杀鸡宰猪,上供磕头,还要请花会和戏班现场表演,庆祝一番,甚是热闹。在大沽口海边的渔民,到了二月初二,不分男女老少,都集中在大沽白龙庙,举办白龙会。身强力壮的渔民们在鼓乐及喝彩声中,把一条几丈长的白色巨龙耍起来,然后男女老少齐喊“龙抬头”,相传这时渤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小白龙便抬起龙头和他想念的乡亲们见上一面。
“二月二”这天,天津卫的家庭主妇要“引龙”,即掏出来炉灶里的灰撒在地上,从厨房一直撒到门外,“引龙”出来,祈求龙王行云布雨,保证收成,五谷丰登。“养船”人家的妇女,要在“二月二”到娘娘宫烧香,祈求一年行船平安!同时,这一天妇女不许动针线,因为“龙抬头”要观察一切,龙脑袋伸出来,一扎针会刺着龙眼。妇女还不许洗衣服,因为会“伤了龙皮”。当然,这些都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仅是民间的习俗。
“二月二”这天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老天津风俗,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各家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
“二月二 龙抬头”,这是天津人剃头的日子,因旧俗中有一说:“正月不剃头,正月剃头死舅舅”。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劝人在春节前把个人卫生做好,不要等到正月。而且过去剃头的师傅许多是宝坻人,一年忙到头,得赶回老家过大年。“二月二 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因此,每逢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除了剃头剪发,二月初二还是一个美食节令,全国各地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比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面条叫食“龙须”,吃油糕叫吃“龙胆”,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烧饼叫“吃龙舌头”,吃馒头叫“吃龙蛋”等。吃煎焖子的习俗尤其在咱天津流行,寓意“煎龙麟”。“吃龙鳞”实际上是和“引龙”连在一起的。通过“引龙”,老百姓觉得已经把龙引回家,而“吃龙鳞”意义就是引回家的龙现身了,吃掉它身上掉下的龙鳞,也是取希望得到龙身上的福瑞之意。
民俗专家说,焖子有凉粉一样的“凉性”。将近早春,人体里阳气萌动,又时有春寒,焖子煎热了吃,凉热兼顾,跟节令配合非常得当,尽现中国饮食的养生之功。
日前,由天津市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天津OTC)、天津泰达城市综合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天津市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承办的“津融智汇·军民共创”专场路演活动在泰达津一·PARK举行。我市科技型企业代表、投资机构代表及行业专家等6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围绕“军民协同、创新驱动、资本赋能”三大核心主题,致力搭建军民共创领域企业与资本深度对接平台,为优质项目提供融资渠道与科技成果展示窗口。在路演环节,朗誉机器人、云遥宇航、中联科技、松果技术、曈宇航空、布尔科技6家企业依次展示了各自的创新成果与发展潜力。这些项目涉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受到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路演后,投资机构与企业代表就项目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
活动中,天津OTC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天津市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情况;天津大学海洋学院的张安民教授为企业带来《天津海洋产业布局与海洋智能装备技术体系与产业发展》主题分享,帮助参加活动的企业获得综合服务支持,了解行业前沿信息。
日前,从滨海科技馆了解到,由于馆内展项维护,结合滨海科技馆实际运营情况,2025年3月3日至3月21日闭馆维护;2025年3月22日恢复开馆;每周一、周二例行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特殊情况另行通知。